基于CiteSpace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文献述评
为了更好让企业了解海外知产纠纷的相关内容,重材院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借助CiteSpace文献数据挖掘可视化软件,在知网平台上,查找1997年-2022年中研究主题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等相似关键词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挖掘与数据处理。总结阐述这一领域中的研究分布与研究动态,以期为企业出海乘风破浪,保驾护航。
CiteSpace的作者共现分析可识别出该研究领域中核心人物。
由图1可看出,发文量在50篇以上的有:魏小毛(78篇)、王艺(53篇)、张懿(52篇)、王屏(52篇)四位学者。
其发文时间多在2000年-2010年之间,都较早关注到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性,且在不同领域都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魏小毛主要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局建设、司法保护以及知识产权审判等方面开展研究,王艺主要从高校教育入手,研究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与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的具体情况。张懿则针对知识产权中的专利,研究专利意识培育、发明专利纠纷应对以及专业的专利代理人展开。而王屏则更多将研究海外知识产权平台培育以及外贸出口纠纷等方面。
图1: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领域重要作者
下图中,CiteSpace中的发文机构聚类分析可看出,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领域中的科研主力。总体看,主要发文机构仍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主,国家机构为主力,主要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地方机构,尤其是广东省的知识产权研究与发展中心和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广西的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也在这一领域开展了较多研究。
此外,地域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也借助地域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对这一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包括山东科技大学、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河北工业大学以及安徽财经大学等十几所高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的科研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社会企业也对这一领域开展研究。例如新华社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等相关机构,依托行业资源,为如何应对海外产权纠纷以及解决方案提供了行业意见。
我院作为在特种合金、稀贵金属、特种传感器三大专业领域中占据突出优势地位的综合性科技研发机构,也正在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下一步,我院将结合渠道优势,在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的政策指导下,“走出去”,了解其在跨国际交易中容易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及其防范预警情况,希望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领域提出自己专业意见,帮助企业有效应对纠纷,助力企业以知识产权促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图2: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领域重要发文机构
通过研究热点时序分析可得出图2,发现中国学界对于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研究热点期在2007年-至今,研究热点围绕“法律适用”“仲裁员”“维权援助”“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侵权”“管辖权”以及“法治建设”等关键词。
分析发现,学界在研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这一问题时,多从宏观角度出发,强调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执行性,要求推进法治建设。此外,对于如何解决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多强调国家应进行维权援助,应重视主权国家的管辖权,较少针对“涉外企业”进行研究。
图3:国内关于研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关键词分析可直观呈现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热点问题、主题方向及研究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可进行聚类分析,频次越高表示受关注度越高,中心性越大表示越重要。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根据聚类分析和文献梳理结果,将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领域研究内容分为知识产权法治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以及知识产权管辖仲裁。
图4:国内研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1.知识产权法治建设
知识产权法治建设,是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习总书记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
关于知识产权法治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同国家之间知识产权法差异冲突是企业面临海外纠纷的主要原因。不同国家对于专利保护期限、专利保护范围等条例规定都存在差异,导致国内正常的产品运营在国际交易中就存在侵权风险。
此外,在涉外纠纷中,学界更关注民事纠纷以及国际版权纠纷,强调事先预防以及协商解决。主要关注距离我国较近且交易较为密切的东盟十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的涉外贸易纠纷。
2.知识产权维权援助
学界主要研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与模式,着重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维权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其中“贸易壁垒”“自贸区”,成为关注的焦点内容。
据梳理,各国的海外援助模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各自为战,由单一企业出面进行维权。这一类企业往往有着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机构,维权意识较强,以“知识产权维权”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其二是集体作战,由多个企业组合形成的技术联盟、品牌联盟对其他企业进行标准垄断,例如3C联盟和6C联盟,挤占市场份额。
最后一种,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就是企业和政府相配合。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监管,同时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保护企业出海。以中美贸易战为例,就是政府出面与企业相配合,借此为本国谋得更多经济利益。
我国目前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也是以政府为主导,保护企业顺利出海。我院发布的《知产专栏 | 重庆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的前世今生》一文中,就介绍了我国在推进海外维权援助的制度安排与机构设立。
3.知识产权仲裁管辖
知识产权的仲裁管辖集中围绕仲裁管辖不同的程序阶段展开,包括仲裁裁决、仲裁协议、仲裁程序以及仲裁规则展开,尤其对“国际仲裁”的不同应对手段进行剖析解读,着重关注“商业秘密”与“专利保护”的仲裁管辖。
综上,通过CiteSpace,梳理了学术界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后发现,已有研究涉猎广泛、建树颇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视角上,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学学科,学科间的交叉和系统融合仍需加强,还需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介入;二是研究方法上,总体上以定性描述较多,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定量分析研究相对薄弱;三是研究对象上,对国家层面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内涵、模式与困境进行较多探讨,但在微观层面分析涉外企业如何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